對於歷史書籍,我一直都很喜歡看。或許,有些人覺得歷史很無聊,可我認為它很有趣。很多人喜歡看小說,通常是因為故事好看,所以不自覺的一直看下去,無法停止。對我來說,歷史故事很有吸引力,因為跟小說比起來,歷史是真實發生過的。歷史是很多人的人生交織成的,當中的一切喜怒哀樂都是真的,我覺得那才更是好看。其中又以近代史,是我最喜歡看的,尤其是中國和台灣的近代史,是我最有興趣的。(那是離我們很近的年代,卻又很陌生的年代。不知為何,明明那麼近,對它的認識卻又那麼少。)所以,當我一看到《陳寅恪與傅斯年》一書的試讀,豪不猶豫的馬上報了名。也再次證實了我的看法,對於近代史,我實在知道的太少,只有幾個名字,還有幾個重大事件。

其實,在看《陳寅恪與傅斯年》之前,我對兩位大師的認識也是少得可憐。只知道,他們二人都是史學大師,還有,傅斯年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的台大首任校長。看完《陳寅恪與傅斯年》後,雖不能說完全了解兩位大師,但所認識的,已經足夠讓我深感佩服和敬畏。同時,也對他們生在那樣的時代,感到惋惜和心痛。『大師之後再無大師』,我現在是相當認同的。或許是我想的不夠多,不過,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實在想不出有哪位(我所指的是還活著的),可稱之為大師。(出於我對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師的尊敬,我原想在這篇文章中,只要提到兩位大師的名字,後方都加上大師二字。但若真這樣做,不僅太累贅,同時也讓人感覺太過矯情,因此還是決定作罷。)

從《陳寅恪與傅斯年》中,我不僅是看到了兩位大師的生平,同時也更認識了中國近代史,和很多近代有名的人物。有很多名字都看過,有的知道得多,有的了解的少。看了此書後恍然大悟,原來他們多少都有些關係,只是遠或近的差別。像是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,我早就聽過他的名字,卻不知他們二人是祖孫關係。這本書有很多我喜歡的優點,其中之一,就在於作者的用心。收集的資料夠齊全,而且觸角很廣,不只是單講陳寅恪與傅斯年。講到他們身處的時代那是理所當然的,因為那是影響他們的一大因素。就連他們所來往的人,也或多或少的提了一下他們的經歷。

作者的『有幾分證據,說幾分話』,也是此書的一大優點。經歷過中日抗戰的逃難、國共內戰的遷台、文革的焚書坑儒,肯定會有些資料不見。所以,不管資料收集的再齊全,也絕對有所缺少,那是無法改變的遺憾。所以,當寫到某些事件時,完全找不到資料,可以看出當事者如何處理時,作者完全據實以告,絕不妄加猜測。還有一項不得不提的優點,就是作者採納多方意見,簡而言之就叫『客觀』,這也是陳寅恪與傅斯年研究學問所強調的。既然收集的資料如此多,肯定會有許多方的意見。作者將不同的意見都提出來,讓讀者能比較全面的了解,不會產生先入為主式的偏見。

陳寅恪與傅斯年二人的個性,我認為是大不相同的。傅斯年直接,對於不平的事無法容忍,非得要跳出來說個明白,這也就是他『傅大砲』此一稱號的由來。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就是孔祥熙和宋子文的事件了。他二人是蔣介石的手下,幾乎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,可傅斯年絲毫無所畏懼。中研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,可說是傅斯年的心血結晶,裡頭的研究人員幾乎全由他一手拉拔出來。從他選才入院的方式,不接受有過度主觀觀念的學者,也可看出傅斯年的固執。國民政府遷台後,傅斯年接任台大校長,不怕得罪人的大刀闊斧改革,以及『四六事件』後,為維護學生和警總槓上。台大能成為全台第一大學,可說是傅斯年用生命奠下的基礎。作者說他像是梁山好漢,從傅斯年的種種行為看來,我想也是有些道理的。

陳寅恪出國多年,卻一直沒拿到個學位,此事不論在當時或現在,都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。究其原因,是陳寅恪完全是為學術而學術,因此,他所學課程相當多而廣泛,卻沒有得到學位。所以,我不僅對陳寅恪大感佩服,更尊崇他是個真正的讀書人。同時,我也佩服他一生讀書之多,也可說是羨慕吧!留學歸國後,陳寅恪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,從清華開始,結束於中山。對於他的上課滔滔不絕,精采到北大、京大...的教授也來聽課,我是非常之仰慕。而他所堅持的,上課內容絕不重複,出版書有提到的也不講,更可以看出他的學問之深。如果能聽到這樣的課,肯定是人生的一大享受,真是遺憾不曾遇到過這樣的教授。

雖說陳寅恪與傅斯年二位都是大師,而且我也都相當敬佩。不過,因著他們二人的不同之處,我的喜歡程度肯定也是不同的。對於傅斯年,我喜歡他的理直氣壯,勇於挺身而出,和他的愛國情操。但是,對於他的『道不同,不相為謀』這樣的做法,我就不太能認同了。不論傅斯年的想法是否正確,這一做法,在我看來,是容人的雅量還不夠大。而陳寅恪,我喜歡的是他對於學問的態度,講的具體些,是他學習、研究和傳授學問的方式。可以不被世俗污染,純粹的喜愛學問。整體而言,我是比較喜歡陳寅恪的。或許是因為,他符合了我心中儒生的形象。記得書中多次提到,陳寅恪上課時,總是身著長袍馬褂,手提藍布包袱。我腦中總會有很清晰的景象浮現,那是一幅滿是書香氣息的美麗畫面。我太喜歡這一番描述,也太喜歡這一番氣氛了。

前面就提過,陳寅恪與傅斯年身處的年代,實在是相當的不太平。不但有改朝換代 (民國建立),還有內憂 (國共內戰) 外患 (中日抗戰)。即使是大師,面對那樣的動亂,也無能為力,甚至要受其折磨。當中又以中日七年抗戰最為嚴重,簡直可說是一逃再逃啊!日本是海島國家,土地小,想擴張,清略性強。中國輸的灰頭土臉,只能讓人民多次的逃難。常常是到此處沒多久,又得收包袱逃命去。在這樣忙亂的情形下,身邊物丟了是常見的事。陳寅恪有很多的書籍和著作也就這麼不見了,著實令人相當心痛。再加上,戰時的生活條件不太好,生了病肯定治不好,甚至還會在外在環境和心理壓力的交相壓迫下,導致病情加重。陳寅恪在那時寫給傅斯年的信中就有提到,他與他夫人常是輪流服藥。

尚不只如此,陳寅恪最終會雙目皆失明,和戰亂也有很大關係。中日抗戰爆發後,陳父憂憤而亡,陳寅恪在國恨家愁的夾擊下,右眼視網膜剝離,卻不願留在淪陷區治療。加上抗戰多年,一直未有機會治療,只用左眼視物,導致左眼也失明。到了有治療機會時,為時已晚,陳寅恪再也無法重見光明了。在國民政府退守台灣時,他留在了大陸,卻遭遇了更大的災難-文革。原是大家最為尊重的讀書人,在文革時卻是最被迫害。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,終於逼死了陳寅恪。從書中寫到中日抗戰那時開始,我常是一邊看,一邊擦淚。那實在是太令人傷心,卻又無能為力,因為一切早已是定局。我們能抱不平,我們能悲嘆,我們能氣憤,可是我們無力回天。

我特地到維基找了陳寅恪與傅斯年的資料。(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陳寅恪 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傅斯年)對於看過《陳寅恪與傅斯年》的人(例如:我)來說,那內容當然很少,可對於想認識兩位大師的人,維基的資料可作為入門。真實的人生常是比小說精采,也比小說更加的曲折,甚至更加令人心痛。在看《陳寅恪與傅斯年》,我是真的看得相當入迷。我基本上以一個章節為單位,停頓處必為章節結束。可是,當中有好幾次,我告訴自己看到這一節就好,卻又無法自制的繼續看下一節。如同此篇心得,實在太多感觸要抒發,不知不覺,就逼近3000字大關。其實心中尚有許多想法,只是仍太雜亂,沒能理出頭緒。或待思緒沉澱後,能夠清楚表達出來,那時再補上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-嘎逼盃-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