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w losing a parent can change an adult’s life–for the better
失去父母,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


《死亡的益處》作者珍.賽佛博士,是資深心理治療師,在母親過世之後,她感覺自己和母親的距離比以前更近。她跳脫女兒的角色,客觀的去看待母親的人格特質,了解母親的生命故事,以及兩人的親子關係。她察覺母親的死亡帶給她改變和成長,她將自己的發現和得到的收穫稱為「死亡的益處」。本書講述的,便是父母的過世,除了帶給兒女傷慟之外,同時也帶來了自由,和獨特的成長機會,讓兒女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。書中除了作者本身的經驗,還有數十位失去父母的成年人的實例,父母的死亡,的確在他們身上造成了正向的改變。

父母的死亡,應該是大多數人總有一天要面對的。除非你不幸比父母早亡,或者從小便沒有父母(孤兒、隔代教養...)。但對於兒女該如何處理父母死亡這件人生重大轉變,卻是不常被研究到的。可能如作者所言,因為這是人生的常態,或是害怕之後是自己,或者對傷痛外的其他好的感覺覺得有罪惡。但是,正因為這件事幾乎所有人都要面對,所以我們才應該要去探討,讓大家從中獲得的不只有傷痛。父母死亡的確不是件讓人快樂的事,但這件事同時也是我們無力去改變的。既然如此,我們除了無奈哀傷的接受之外,若能同時把它化為幫助自己的動力,讓接下來的人生過的更好,那又有什麼好被責怪的呢?

我覺得社會觀感有時候是很可怕的,社會給予兒女的壓力,正是造成他們無法大方去抓住「死亡的益處」的原因。從父母的死亡中得到自我的成長,我覺得這並沒有錯。過世的人已經離開這個世界,必須面對一切現實繼續生活下去的,是被留下來的人。所以,一件事若對被留下的人有好處,那當然應該被鼓勵。更何況,這件事情也不會傷害到離開的人。得到「死亡的益處」,並非無情冷血的不因父母過世而哀傷,或是將父母拋一旁,而是重新建立和父母之間的連結,讓他們以更好的方式留在兒女的心中。而且,對父母而言,他們既然是愛子女的,肯定會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變得更好,所以,這樣的改變肯定也是他們所樂見的。

或許有人會否認書中所說,覺得自己的情形不像書中所說,父母並不像個看不見的牢籠或陰影,對自己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和束縛,自己卻完全不知道。可是根據我學到兒童發展的知識,事情的確是這樣的。在兒童的發展裡,有個名詞叫做「重要他人」,指的是兒童的主要養育者,對他各方面的發展有最大影響的人,而這通常是父母。例如兒童對自己的定義,常是來自父母對他的評價。所以,每個人之所以會成為現在的自己,父母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。即使是在長大之後,因為和父母之間血緣及感情的牽絆是斷不掉的,所以你還是持續受到他們的影響。可是,很多時候你是不自覺的,因為一切已經成了習慣。就像同樣的行為一直被強化,最後你只會使用這個方法,以及有其他選擇或做法,也如同視而不見一般的忽略。

為什麼很多事情要到父母過世了才變得有可能?以下是我看了《死亡的益處》之後,自己對此事的一些想法和解釋,我不敢說這是正確的,大家看看就好。因為當父母在世的時候,就像是跟真人打桌球,兒女的行為和想法,都得顧慮父母的反應;而父母過世之後,球桌的另一邊就像變成一面牆,你無須再害怕有意料之外的結果,一切都可以自己控制。父母在世時,他們就像是一面遮蔽視線的巨大屏幕,限制住兒女的思考角度,甚至是行為。在大多數的情形下,兒女都沒有察覺這件事,直到父母過世,兒女有了被釋放、很自由的感覺,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以前曾被侷限住。所以在父母死後,有些兒女忽然做了重大改變,就是因為他們不須再顧慮、擔心父母怎麼想。

而且,父母的離去,除了讓兒女的觀點變寬廣,同時也讓兒女可以從客觀的角度,去看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和互動。在父母過世之前,兒女一直處在那個情境中。正所謂『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』,當自己身處其中時,就只能從自己主觀的角度去看事情,所以會有很多的盲點和迷思。當父母離開了,兒女便可以離開自己原本的位置,從這一切中跳脫開來,用一個客觀而且全面的方式,來重新了解父母以及親子關係。而在這個情境下,你擁有抽離主觀情緒的理智,而且可以看到很多以前沒看見的東西。當你可以看到新事務,獲得新想法,改變就在這之間逐步的產生了。

在我剛翻閱這本書的時候,我覺得自己太早看它了。因為,我現在才20歲,距離書中所說的情況,應該還有很長的一段時光。而且,我現在還是學生,書中實例裡的人所說的事業、婚姻等等,我也都還沒有親身經歷,所以有些難以同理。不過,在把整本書看完之後,我改變了這樣的想法。第一,因為「死亡的益處」雖然是針對父母親死亡後兒女的獲得,不過,父母尚在世時,若是自己可以做到其中部分的條件,也可以讓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變得更好。第二,儘管「死亡的益處」的死亡,指的是父母親的過世,但我覺得可以將其擴大解釋,把將死亡解釋為所有對你人生造成影響的人的逝世。因為當活著時對你的有影響力,那他的死亡肯定也同樣改變你的人生。所以,雖然書中細節是完全針對父母,但你可以將原則抓出來,當你必須面對生命重要的人離開時,你就可以運用這些方法,讓自己有許多次擁有更好更多自我的機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-嘎逼盃-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