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簡介:
談到「鴛鴦蝴蝶派」就不能不提張恨水,講到「張愛玲」就一定得談談她的前輩張恨水;張恨水風靡文壇八十年,號稱著作多、出版多、同時創作多,在現代文學史上有「章回小說大家」、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」。他由《春明外史》初露頭角,《金粉世家》聲名大譟,而《啼笑因緣》則將他推上寫作的高峰。
《啼笑因緣》創作靈感,源自於好友與軍閥爭大鼓書女的真實事件。此書一改過去紅樓夢式登場人物眾多的特色,多著墨於情節的鋪陳與變化,敘述的是軍閥割據時代的老北平,青年樊家樹與鼓書女沈鳳喜、把式女關秀姑、富家女何麗娜的故事。除了愛情,也富含儒家、佛家思想,融入當時流行的武俠風格。
此書於當年出版後,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熱潮,不但引發電視、電影、戲曲、說唱、舞臺劇的改編熱潮,版本之多,堪稱中國現代單部小說改編的最高紀錄。同時,在市面上流通的續書偽作就多達數十種,原本張恨水不擬作續篇,但在輿論的壓力之下,也不得不為之了。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鴛鴦蝴蝶派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張恨水

以上兩個網頁,是我在看完《啼笑因緣》後開始寫心得前,因為覺得自己對這本書的相關背景不夠了解,所以就到維基百科去搜尋。原本只是要找「鴛鴦蝴蝶派」的資料,雖然在國文課曾學過這名詞,但當初沒深入了解,現在也快忘光了。只記得盛行時間大約在民初,小說內容以愛情為主。看了維基百科的資料之後,我其實對反對「鴛鴦蝴蝶派」的那些人有些生氣,誰說一定要文以載道,描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小說們,也可以是一部部精采的作品啊!《啼笑因緣》就是如此,雖然故事的主軸是主角們之間的情愛糾葛,但並非除此之外就沒其他了。(詳細心得後頭再敘)就算真是單寫愛情,要寫的好也不容易,因為愛情、人心其實是相當複雜的東西,而且愛情也是組成這世界重要的成分,誰敢說自己一輩子沒接觸過呢?

至於張恨水的維基百科資料,並非我原本預定要搜尋,而是從鴛鴦蝴蝶派的頁面連結過去的。然後一點開張恨水的維基百科頁面我就傻眼了,因為他的作品實在是超~多的。雖然在作者介紹中有說他是個多產的作家,但我不知道多產到這地步,雖然讓人佩服,但也讓我想打消到圖書館借閱他所有小說的念頭。XD 張恨水能得到那些稱號,我覺得是相當名副其實的。雖然我目前只看過一本《啼笑因緣》,但我認為因為他的創作不只是量多,肯定質也好,才能讓那麼多民國的名人都一致推崇讚揚他的作品,喜歡到愛不釋手。有許多作品都被改編,還不只一次,而是一而再、再而三的被不同領域的戲劇拿來做演出的劇本。《啼笑因緣》可以有輝煌的改編紀錄(詳細資料附錄於文末),就是因為內容精采,而且不會因為時代過去就被淘汰,每次被重新拿出來,都一樣可以感動人心,讓人沉迷在故事中。

在讀過《啼笑因緣》前,我對鴛鴦蝴蝶派的認知也是膚淺的,以為只是披著文學外皮的言情小說。但在讀過《啼笑因緣》之後,我完全改觀了。(這告訴我們,不要對一知半解的事情有先入為主的想法&妄下定論,可能會阻礙你了解他的可能性。)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讀到《啼笑因緣》,它的確是一本以愛情為主軸的小說,若你簡單的來看,可能就只是一個悲情的愛情故事。但若你用心去閱讀這本小說,你會發現,它是一本包含相當多不同層面類型事物,極有內涵的一本小說。縱使只看愛情方面,它也絲毫不遜色、薄弱。故事中的主角們,以及有牽扯到情愛的配角們,每人都有每人的想法,面對愛情的方式和作法也都不相同。書中的愛情相當豐富多元,各有各的特色,交織出一幅美麗的圖畫。或許有人不認同我的說法,因為內容有很多不如人意的情節,也有很多會引出負面情緒的地方。但是,雖然過程有苦有甜,結局也不完美,可是它很真實,讓人可以如同自己也在戲中那般,感受到各類不同的情緒。不會覺得只不過是他人的故事,與我何干。

對我來說,《啼笑因緣》的精采之處,就在於它的真。除了上頭所說,描述情感的真,還有呈現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真。我首先要稱讚聯合文學設計的書封,那藍白配色與刺繡圖案,可以讓人迅速聯想到民初,有個心理準備自己將會讀到的是那個時代的故事。不過,書封只是個引子,要讓讀者真的感覺自己猶如身處在那個情境中,最主要當然還是依賴作者的功力。人物的用詞和應對進退,當時的社會景況,娛樂交際,社會階層的差別,自由戀愛和親友說媒;稱謂、舞廳、說大鼓書、軍閥、留洋......,都是那個時代的特色,都讓整個故事背景更完整。難怪《啼笑因緣》會如此多次被改編,因為它本身就是個相當有畫面的小說,在閱讀的過程中,我腦中就好似同時播映著一部時代劇,我不需特別耗費心力去想像,不時就會有畫面浮現在腦海。雖然我沒經歷過那個時代,一切也不過從電視劇上看過,但整個故事的氛圍還是讓我覺得『沒錯,就是那個光』(誤)。

聯合文學出版的《啼笑因緣》,是將續集也一併收錄在裡頭了。話說,作者原是不想作續集,但因為此書大受好評,在眾多讀者的殷殷期盼和偽續作的夾擊之下,續集還是出現了。在看完全書後,我其實比較喜歡原本的結局,希望故事就停在一開始的完結就好了。並非續集不好看,續集也是相當精采,和正本相比絲毫不遜色,甚至可以說更豐富了《啼笑因緣》,使其變的更完整。只是,續集把很多可能性寫死了,也把人寫死了,這是讓我看的很哀傷的地方,因為死的當中有我最愛的角色。若是故事就停在正本的結尾,那之後就有無限的可能,故事要怎麼走,書中角色們接下來會有甚麼遭遇,任憑我愛怎麼天馬行空想像都可以,只是可能不合於真實的時代背景。作者對於人物際遇的安排,若客觀來說是很用心也寫的很好,但是因為看著看著,我對書中人物漸漸生出了感情,所以對於作者的處置不免感到忿忿不平,特別是他又剛好動到我最愛的角色。XD

PS. 其實從加入聯合文學閱讀小組,我每次寫完心得都覺得很對不起俞君。因為,每個月讀到的書都很棒,都讓我很開心又讀到一本好看的華文作品,但是,寫出來的心得卻都不夠好。因為比起華文作品,我讀比較多的還是外國翻譯文學,因為看的不夠多,眼界還不夠寬廣,所以很多東西都還沒辦法好好表達。對於外國作品我大多都是針對故事性在寫心得,可是對於華文作品,除了故事之外我也喜歡其中的文學性。而且,因為作者和讀者是使用一樣的語言,沒有翻譯的隔閡,感覺更直接,卻也可能更遙遠。直接是很直觀的,因為講同樣的話,但為何遙遠呢?因為有些作品其中蘊含著很高的藝術性,在閱讀的同時也是在欣賞,欣賞當中文學性的美麗,但那些東西我並不夠了解,好似隔了一層面紗,所以遙遠。

強大的改編紀錄:
1932年改編電影,由胡蝶主演。
1945年,香港《新啼笑因緣》由李麗華主演。
1956年,香港電影《啼笑因緣》,由梅琦、張瑛、吳楚帆主演。
1960年代,三度拍成電影。
1974年,香港無線電視《啼笑因緣》,由陳振華、李司棋、歐嘉慧主演。
1987年,香港亞洲電視《啼笑因緣》,由劉松仁、米雪、苗可秀主演。
1987年,安徽電視臺黃梅電視劇《啼笑因緣》,由王惠、孫家馨、李克純主演。   
1987年,天津電視臺曲劇連續劇《啼笑因緣》,魏喜奎主演。
1989年,臺灣電視《新啼笑因緣》,由馮寶寶主演。
2004年,中央電視臺《啼笑因緣》,由胡兵、袁立主演。
1931、1941、1956、1962、1983、1984、1981、1993年均有越劇改編演出。
另有話劇、京劇、河北梆子、評劇、滬劇、粵劇、評彈、大鼓等多重版本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-嘎逼盃-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