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,看似遙遠,卻又如此靠近。那是沒辦法避免,卻又如此被厭惡的,所以大家總是逃避,直到不得不面對。我曾經有那麼幾次,深度的去思考死亡,然後我發現,我心中冒出非常強烈的恐懼,幾乎要淹沒我自己。我們大可以說我們看得很開,反正我們一定會死,可是當死亡真的逼近你,你還是會害怕。怎麼可能不怕,我們有太多的欲望,這世界太讓我們留戀,當我們被迫與這些人事分離,同時不知道自己將會怎樣,怎麼可能不害怕。

雖然死亡如此讓人恐懼,它卻是必要的。因為死亡鞭策著我們,讓我們的生命活的精采而有意義。想像一個沒有死亡的世界,每件事都被一拖再拖,因為沒有急迫性,哪天做還不都一樣。我想,最能體會這件事的人,就是絕症患者了,例如《16歲的最後心願》的主角泰莎。泰莎從被宣布得了血癌那天起,便不停的進出醫院,看著自己的生命比別人更早走向終點。16歲的現在,她知道自己只剩幾個月可活,但她還是有太多事沒做。她想證明她活過,她不想帶著遺憾離開,於是她決定列下心願清單,並一一去完成。

做愛、嗑藥、某一天答應別人的任何要求、做壞事、無照駕駛,這是出現在泰莎剛開始的心願清單上。她努力的去執行清單上的每一件事,甚至要她朋友柔伊在她退縮時強迫她做到。這些事有些看起來並不是那麼正確,還會讓泰莎的家人擔心(如果他們知道的話),但泰莎還是要去做。從一般的想法來看,肯定會認為泰莎繼任性又叛逆,讓家人為她擔心。可是,這樣想難道不會太苛刻嗎?泰莎還那麼年輕,正是含苞待放的時候,就已經要提早枯萎了。如果是你,難道不會想要體驗還沒做過的事,因為如果不趕快完成,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。

只是,雖然疾病讓泰莎變得早熟,她終究還是不夠成熟。對於「自以為想要的」(反正都要死了,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)和「真正想要的」(如果不趕快做這件事,就會帶著遺憾離開),這兩類事情她還無法清楚分辨(其實很多人也都分不清兩者的差異),直到她遇上了亞當。或許應該用『愛』來替換『遇』,因為亞當是她的鄰居。在生命的最後遇上真愛,我不知道這算仁慈還是殘忍。她就快死了,如果決定擁抱真愛,她和亞當都得承受擁有又失去的痛苦。可是,對泰莎來講,真愛是那麼美好,讓整個世界都變得明亮動人。她怎麼有辦法抗拒?

如果你可以選擇,你會想要提早預知你的死期?對我而言,我的答案是肯定的。戲劇裡常出現,某個人患了絕症,只剩下幾個月好活,可是知情的人(大多是親人或愛人)卻不敢告訴他。我不要這樣,我寧願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,因為這是我的生命,我有權決定要怎樣過。就像泰莎那樣,或許一開始方向錯誤,可是,她讓她最後的一段生命精采而有意義。比起那些躺在病床上自怨自艾的人,泰莎更懂得生命的真義。因為每次呼吸都可能是最後一次,所以更要把握一切。她堅強的面對已知的結局,努力的揮霍生命。泰莎是那樣的令人佩服又心疼,讓人心碎,卻又同時充滿希望。

從翻開《16歲的最後心願》那刻開始,結局就是可預見的,就跟每個人的人生一樣,不會有其他可能。所以,我早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,再加上泰莎的堅強勇敢和青春洋溢,我以為我可以撐到最後。結果呢?不知道從哪一頁開始,我眼睛看到的字開始變模糊,衛生紙一直沒法離手,我就以這樣的狀況看完《16歲的最後心願》。我才領悟到,想像和真實永遠相距遙遠。不管我們用了多堅固的防備,做了多大的心理準備,都沒有用。不管是突如其來,或是早有準備,都一樣令人心痛,並且是無可抑止的。

整本書當中,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段,泰莎寫下的遺書,以及,時清醒時昏睡的泰莎。那是令我最感動的部分,也是最有共鳴的部分,我一度覺得,我和泰莎融為一體了。在看到最後一句話時,我甚至感覺到,有那麼一瞬間,我的靈魂離開了,多麼奇妙的經驗。在看那一段時,我心中滿滿是止不住的感動和幸福。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時,最愛你的人、你最愛的人,都陪在你身邊,陪你走最後一段路,雖然路的盡頭是永遠的分離。在最接近死亡的時候,最能體會活著的意義,最能了解生命的美妙,最能感受被愛的幸福。生與死,看起來如此相反,卻是不可分離的連體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-嘎逼盃-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