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倪淑英的父親,雪玉劍門的掌門,被柳雨溪所殺。她和師叔以及幾位師兄姊弟,計畫為以死的倪掌門報仇,最大的重點,就是十四歲的倪淑英,和父親給她的洞天劍。他們成功的殺了柳雨溪,但報仇還沒結束,他們砍下了柳雨溪的頭,要將它帶回倪掌門墳前。但事情沒那麼容易,任何人的親人遭人殺害還沒了頭,都不可能放過兇手,何況,柳雨溪還是武林上有名人物,在江湖的人脈廣闊。所以,在他們帶著仇人的頭回家的路途上,時時處處都要躲避追殺他們的人,避免被發現,也避免柳雨溪的頭被搶回去。為了一個已死的親人,和一顆仇人的死人頭,他們傷的傷、瞎的瞎、殘的殘、死的死。最終,卻發現最初認定的並非真相。真相,只能在許多的謊言中拼拼湊湊。而當初出發報仇的一行人,包括倪淑英,也已經不再是當時的自己。

作者在序中說的女娟的故事,和《血劍:倪淑英》這個故事,在我看來,都帶有一種傳奇的色彩。雖然女娟是歷史,倪淑英是作者虛構的,而且兩人的經歷並不同,但她們有著相似的特點,就是『傳奇』這一點。所謂的傳奇,其實指的是有點不真實。既然是《血劍:倪淑英》的讀書心得,那我就以這本書的內容來說。從父親被殺,到砍下殺父仇人的頭,帶著死人頭回家,到最後的決戰,倪淑英的成長真的太驚人,武功的厲害程度,和心態上的轉變,全都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。說實話,通常我對於這樣的武俠小說,就是裡面有超厲害的強者,是誇張到讓人覺得不可能的那種,我是不太喜歡的。因為武俠小說原就有真實做不到的成分,這我可以接受,但若太過度,脫離真實太遙遠,會讓我覺得很空泛。

可是在看《血劍:倪淑英》時,雖然倪淑英也是如此,不過是一個14歲的女孩,不過是一次的經歷,就讓她變的如此厲害,許多武林上的大人物都贏不過她,但卻讓我覺得合情合理。或者說,在理性上我覺得不可能,但在情感上面,我認為這樣是再正常不過的。所以,我說這是一個傳奇的故事,傳奇雖然感覺不真實,是現實中不可能的,但讀者卻能有所共鳴,能夠去認同裡頭發生的事情。就像《血劍:倪淑英》,因為她身旁的人,她遇上的事情,導致她的一切成長,好似是有可能的,甚至會覺得,就是該這樣才對,才符合我們的情感走向。

在看《血劍:倪淑英》這個故事時,我很多次都為倪淑英這個女孩感到心酸,她讓我聯想到在新聞上偶爾會見到的,那些有著不符合年齡的成熟度的小朋友,他們都讓我感到心疼。明明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,卻被環境逼著不得不成長,失去天真歡樂的童年。倪淑英也完全是如此,在父親被殺之後,他們一行人出發去復仇,她就成了雪玉劍門眾人仰望的新任掌門。因為她不再有人可依靠,她必須獨立堅強起來,她必須強大到足以反過來讓人依靠。如同水滸傳裡的好漢被逼上梁山,倪淑英也別無選擇,只有那條路可走,那條痛苦的迅速成長之路。短短的時間,她經歷的成長,是某些人一輩子也達不到的。所以我在看《血劍:倪淑英》的過程中,常常都是矛盾的,對於倪淑英的成長,我一邊心疼著,卻又一邊讚賞著。

而在閱讀完《血劍:倪淑英》之後,除了對於主角倪淑英的種種複雜感受之外,同時,我也讀到了對於復仇和江湖的諷刺。我不確定這是作者的原意,還是我自己的解讀,但在我的眼中,這諷刺相當的明顯。的確,復仇的意義是針對活著的人,就和之前炒的很熱的死刑一樣。因為,死的人已經死了,不管做什麼都沒辦法讓他重新活過來,所以,無論做的再多,對死人都是沒有意義的。因此,不管復仇還是死刑,不過都是只是在平復活著的親朋好友的心情。而復仇這件事最糟糕的地方,真的就是在於冤冤相報,那是沒完沒了的。而且,說的難聽點,只是顧自己爽罷了,完全沒去想之後的後果。如果大家都這麼情緒化,沒有人理性的停下,最後就是兩方的家庭都支離破碎,甚至全部死光光。

至於江湖讓我覺得很厭惡的一點,就在於不理性的辨別是非黑白。好人?壞人?根本就不可能有確切的界線,可是在江湖中常是如此,被大家認定為好人的,就肯定不會做壞事,如果他被人殺了,絕對是對方的錯,不會是他先做了什麼。而且,對於和自己有交情的人說的話,都是可以信任的,不會有假的,根本不需要求證。這根本就莫名其妙,一點也不合常理嘛!!!還有就是武林中的名門大派,就算真的是正派的好人,依舊會被自己的名聲所累,沒有經過確認就相信他人的謊話,然後自以為做好事,事實上卻是成了借刀殺人的兇手。不過,這樣的情況,也不只發生在武俠小說裡的江湖中,在真實世界中也是可能的,只是,後果不會像武俠小說中那麼嚴重,總是拼個你死我活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-嘎逼盃- 的頭像
    -嘎逼盃-

    ♨ 嘎逼盃 ♨

    -嘎逼盃-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