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劇情大綱:
  咸豐三年,淡北四雄頂立,艋舺頂郊梟雄泉州三邑「龍頭」(黃龍安)、下郊商賈泉州同安「佑公」(林佑藻)、清水祖師廟泉州安溪茶商「白董」(白其祥),以及擺接漳州豪門林國芳。
  頂郊黃龍安握有艋舺渡頭控制權,處處壓制下郊貿易行商,引發下郊八甲庄頭人林佑藻不滿,密訪漳州人林本源家族,期以小搏大、扳倒頂郊,平分艋舺渡頭控制權。黃龍安則記恨彰泉械鬥時,下郊拒不出兵救援,造成頂郊重大損失。    雙方屯兵購料,大戰一觸即發,位於頂、下郊交界的白其祥,素與雙方交好,雖極力安撫促和,仍無法避免泉州人自相殘殺的血戰!
  究竟誰對誰錯,已無法說清,敗逃的八甲庄戰士犧牲生命奮力搶回城隍爺的金身,林佑藻對著堆積成山的屍體灑淚,為兄弟復仇已非首要任務,帶領庄人另圖新局,才是他活下去的理由……
  黃龍安在「頂下郊拚」雖獲得勝利,但與擺接林家的衝突仍持續著,最後,誰才是淡北這片金色大地的霸主?

我喜歡看歷史小說,尤其內容是在學校歷史課上沒有聽過學過的,更能夠吸引我去閱讀。因為那讓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廣大和寬闊,在我尚未出生之前,已經有了如此多的過去,而我們從課堂上得到的,不過是如此巨大歷史的一小部分。每一本小說裡頭的內容,對整個大歷史而言,或許更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小點,但,就是如此多的小點,聚沙成塔的組成了所有過去,支持了我們活著的這個現在。而那些巨觀看來如此渺小的片段,將其放大來觀看檢視,每一片都是如此美麗而令人讚嘆。而且,每一段歷史,對從那刻開始的以後,都造成了重大影響。如果那個過去有一丁點不同,那現在很可能也會大不相同,尤其市對被那段歷史直接影響的後人而言更是如此。

《俎豆同榮:紀頂下郊拚的先人們》,是一本地方性的歷史小說,內容的時間和地點或許都侷限在很小的範圍內,但是,這是屬於台灣的歷史,是發生在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的過去。看了這本小說之後,我相當的感慨,因為,我們生長在台灣這個小島上,她是我們的家鄉,但我們對她的認識卻是那麼的少。若非聯合文學給了我這個機會來閱讀這本小說,很可能我一直到死亡的那天,都不會知道這段歷史。不知道在一百五十年前,在艋舺曾發生過如此慘烈的內戰。從整個地球的維度來看,台灣是如此小的一塊地方,可是,從我的角度來看,艋舺距離我所生活的地方彰化還是如此遙遠和陌生。書上所附的地圖,並不比奇幻小說的地圖真實多少。或許,這本小說在一個艋舺人的眼中看來,會更活靈活現吧!因為,他的腦中有那些街道的景象,即使是現在的樣子,還是能夠想像重現書中講述的那些過去。

歷史,並不只是事實而已。因為,不管是十年或是千年以前的過去,真相只有一個,但講述的人有千千百百個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看法,說出來的東西也都不同,於是,最後留下的紀錄,也未必是最接近真實的那個。而愈接近現代的歷史,雖然留下的資料和線索應該愈多,但也未必就能愈接近真相。就像是《俎豆同榮》的主題-頂下郊拚,因為是一場內戰,所以有著許多不同的立場,每個人留下來的說法有相同也有衝突矛盾處,到底該相信誰,那個才是真的,又有誰能說清呢?而且,在戰爭之中,總是刀光劍影、血肉橫飛,很可能當中某些事件的見證人,沒有一個可以活下來述說,通通在戰爭中離開了人世。

作者決定以頂下郊拚為主題寫作小說,讓我很是讚賞。因為,這段真真切切發生在艋舺的歷史,經由《俎豆同榮》的保存和流傳,能夠讓很多以前沒聽過這段歷史的人們知道,例如.我。若沒有這本小說,很可能這段歷史就只是在艋舺當地,和參與頂下郊拚先人們的後代之間流傳著。明明是這塊土地的過去,卻只有那麼少人知道,實在是可惜。還好,作者將其寫成了小說,雖然很可能我在幾年後,對這件事只有淡薄的印象,但至少我腦中會記得這段歷史,若聽到有人提到艋舺時會想起,可能還會說給親朋好友聽。

我喜歡《俎豆同榮》的書封,一個人的裸背,上頭是台灣的古地圖。這樣的書封給了我兩種印象:一、台灣的歷史,是牢牢刻印在當時的每一位先人身上,然後一代代的傳承下來。或許現在的我們不一定明白認識那些過去,但我們依舊承接了先人們的精神。 二、台灣這塊土地上,承載了生活在此所有人們留下的痕跡,從過去到現在,先民們留下的血汗,都刻畫在這塊土地上。

我喜歡《俎豆同榮》這本小說,但它有一項我不認為是缺點,卻可能是造成某些人不喜歡,會認為這本小說他啃不下去的原因,就是書中的台語用詞。我在我之前的心得裡頭應該說過不只一次,台語是我的母語,所以我對他很有親切感,而且台語的內涵也讓我很喜歡。所以,在閱讀《俎豆同榮》時,我看的很順暢,能夠很迅速在國台語之間轉換,也覺得很親切。但是,對不熟悉台語的人而言,這讓我很喜歡的部分,就很可能成了他們閱讀的障礙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-嘎逼盃-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