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心靈病房」是 人際關係與溝通 這門課看的電影
作業 是要寫心得
人際 這門課 是採分組方式
而我們這組的討論議題如下:
面對死亡,
1. 醫生是否把病人當人看待?
2. 病人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?
以下是我的心得
1.
在影片中,出現的醫生有:柯教授、傑森醫生,以及主會報的那一群醫生。他們每一個人,都只把貝寧教授當成實驗對象在看待,而沒有將她當成人來尊重。我甚至會出現這樣的錯覺,對他們而言,貝寧教授只是實驗室中的一隻白老鼠,而非活生生的人。
電影一開頭,柯教授告訴貝寧教授病情時,貝寧教授已經出現異常,而他卻沒發現,只是以他原本對貝寧教授的認識,來推斷貝寧教授是很堅強的。甚至,柯教授認
為貝寧教授堅強到可以承受全劑量的療程,所以他只是努力說服貝寧教授使用新療程,然後沉浸在有研究對象的快樂之中,完全忽略了貝寧教授心中的不安,當然更
沒有去安撫她。
傑森醫生是貝寧教授的主治醫生,照道理而言,他應該是貝寧教授最為信賴的人,同時也是最關心貝寧教授的人。可是他關心的對象,從來就不是身為病人的貝寧教
授,而是身為研究對象的貝寧教授。他永遠只會制式化的問「你好嗎?」,聽到貝寧教授回答「好」,就以為她真的好,而不會用心去觀察貝寧教授到底感覺如何。
傑森真正關心的,就只是藥物的效用如何,所以他每天最注意的,只有貝寧教授的排水量。
在貝寧教授受到藥物副作用不停的折磨,感到非常痛苦,已經快要崩潰時,只有護理長發現這個現象。護理長勸傑森醫生減少藥物的劑量,他卻只是回答說貝寧教授
很堅強,堅持不減少用量。他會做出這樣的決定,不是因為這樣對貝寧教授比較好,而是因為,實驗需要的是全劑量的藥。傑森醫生沒有考慮到病人的身心狀況,只
是不願意研究無法繼續。
而在主會報時,醫生們一進來,傑森便自行掀開貝寧教授的衣服,完全沒有先知會詢問貝寧教授。其他醫生也是一樣的,沒有先說一聲,便任意的觸摸貝寧教授的身體。好像貝寧教授只是模型,不會有任何感覺,完全沒有同理過貝寧教授的心情,也完全不尊重貝寧教授。
而在最後,貝寧教授失去生命跡象,傑森醫生馬上開始幫他做CPR,還按燈讓急救隊來搶救,弄得亂七八糟的,完全不顧貝寧教授已經簽署了DNR,讓她走的很沒有尊嚴。他完全沒有尊重貝寧教授的自主權,只是自私的關心自己的研究,害怕自己的研究對象死去,研究無法再繼續。
以上的每一位醫生,都很適合做一個研究者,卻沒有做為醫生的資格。因為他們沒有把病人當人看待,不尊重病人,不真心關心病人,只在乎自己的研究。
2.
影片中的醫護人員,只有護理長是用心在照顧貝寧教授,安撫貝寧教授的不安,給予貝寧教授她真正想要的。
貝寧教授從治療開始,便不斷的念著她所研究的十四行詩,希望能和詩中所說的一樣,看破生死。這傳達出她對死亡仍然感到害怕,希望有人給她力量和勇氣,讓她能繼續面對治療。
在貝寧教授的治療過程中,一直給予她支持的人,只有護理長。只有護理長,從貝寧教授的行為中,看出了她心靈上的不安,並且去關心她、安慰她、鼓勵她。護理
長會告訴貝寧教授,有事隨時可以按鈴找她。讓貝寧教授感覺到不論何時都有人關心她,她不是孤單一個人。在貝寧教授昏迷而要做一些治療時,護理長會告訴貝寧
教授現在要做什麼,還會幫貝寧教授擦乳液,讓人感到很溫馨、很感動。
病人有選擇DNR的權利,也是護理長告訴貝寧教授的。柯教授和傑森醫生希望研究能繼續下去,所以絕對不會告訴貝寧教授,這完全是剝奪了貝寧教授的自主權,不把貝寧教授當成一個完整的個體來看待。唯有護理長,同理了貝寧教授的心情,告訴她全部的訊息,讓貝寧教授擁有選擇權。
對病人而言,身體上的治療當然是『必要』的,因為那是能真正治好疾病的。但是當人面對疾病、死亡時,無論再堅強的人,都一定會感到害怕不安。所以,病人更『需要』的,是心理上的支持與安慰。所以,醫護人員除了照顧到病人的生理層面,更應該要關心到病人的心理層面。
公告版位
- May 19 Tue 2009 22:12
☆【感想】電影「心靈病房」 ☆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