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還記得在我小時候,大概是國小&國小之前吧!在那個時候,家裡附近的廟宇酬神拜拜時,是會請布袋戲或是歌仔戲來表演的,偶而阿嬷就會帶我們小孩子去看。其實那時候戲台上演過些什麼內容,我當然是都忘光光了啊!(你能期待小孩子記住多少東西。XD)我唯一還記得的就是,我喜歡看布袋戲勝過於歌仔戲。如果問我原因,我也說不清,就直覺比較喜歡看布袋戲吧!XD

再長大一點之後,好像就沒再看過現場的布袋戲了。一部分是因為廟裡酬神時請布袋戲來的少了,一部分則是因為我對布袋戲只是單純的有點興趣,談不上什麼熱愛啦!不過我對於布袋戲仍是有接觸,只是從野台戲轉成了電視。因為二叔還蠻喜歡看霹靂布袋戲的,偶而有空時就也一起看囉!對於霹靂布袋戲裡那些比較有名的人物,不能說得上滾瓜爛熟,不過至少名字和大致上的形象都知道啦!至於我對於霹靂布袋戲的印象,大概就是聲光效果很棒吧!(忽然發現,我好像從來沒注意過布袋戲的劇情。XD)

當初我報名《金光啟示錄》時,懷抱的心態,就是想要去了解布袋戲背後的故事。因為對於台灣人而言,布袋戲的存在是很理所當然的,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它是啥,不管你喜不喜歡,肯定都接觸過。可是,或許是沒太大興趣,也可能是覺得它搆不上眼,又或者是其他因素,總之,大多數人對於布袋戲的認識都很表淺。就我記憶中,我唯一在電視上看過的,是對於布袋戲本身的介紹。就是主要在布袋戲偶的差別,如何耍弄布袋戲偶,還有配音,跟整個戲棚的配置等等的。我從來沒有看過像《金光啟示錄》這樣,是針對布袋戲的文化,它整個的演進史,還有背後隱含的意義,去做一個很全面性很完整的呈現。

在我看完《金光啟示錄》之後,我覺得實在像是上了一門布袋戲文化的通識課,而且是一門老師授課精采、內容資料豐富的好課,讓受到這個主題吸引而來的學生,可以真的吸收到很多相關的新知識。我很喜歡內容的編排方式,先是將金光布袋戲分為三大時期,然後將各個時期的所有相關人事物,都仔仔細細的說上一遍。講完之後,再講普遍的通則,和綱要般的演變過程。加上書中放了很多布袋戲偶、戲棚,以及一些相關的照片,除了增加趣味性之外,也讓人更容易就能懂書中所講的這些事物。畢竟有些東西沒看過,光憑文字敘述實在不是很懂啊!

我之前從來就不知道,原來台灣的布袋戲是經過了如此多的變化,不是只有霹靂布袋戲,而是有各有特色的不同派別,只是霹靂布袋戲最後勝出了,所以最主流也最廣為人知。而布袋戲不只是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,它同時也影響的社會文化。應該這麼說比較正確,布袋戲也是屬於文化中的一部分,被影響,同時也主動造成影響。就像我們常用的閩南語俗話,其中有一些就是出自布袋戲裡。我們現在使用的如此平凡自然,不需要講出它背後的涵義,大家就都能明白你要表達什麼。可是對於這些俗語的出處,我們卻不一定知道。

原來,布袋戲的整個演變過程,就像是台灣平民文化的一個縮影。整個台灣的人民如何受到政治外力的擺佈和控制,如何在變動下自處,又產生了怎樣的混亂。不只是政治方面,還有整個社會文化的變動,台灣本土社會一路來的改變,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。總之,從近代到現代的台灣變動,都可以從布袋戲裡窺見一二。其實我覺得布袋戲的演變,基本上是和整個台灣的變化融合在一起的。我認為『拼裝、變體、錯亂、錯亂中再生。』這句話,講的不只是布袋戲,同時也是指台灣。就和金光布袋戲一樣,台灣經歷各種不同新元素造就的混亂之後,最終仍是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。

所謂的金光布袋戲,演變到現在,『金光』這一項元素,早就已經不只用在布袋戲這麼狹隘的範圍了。它應該成為了台灣的一種藝術類別,而且是屬於本土的、平民的。就像把很多拉哩拉雜的東西統統塞進去腦袋裡,經過消化整理之後,產生出一種新的東西。雖然源頭是那些舊有的東西,但是『金光』已然脫胎換骨,是屬於台灣獨有的美學藝術。而它背後所蘊藏的那些意涵,是相當值得我們去思索的,不該只看到表象就覺得足夠了。

PS1.稱讚一下《金光啟示錄》的排版,將註腳放在兩側,讓讀者閱讀起來很方便。
PS2.我很喜歡封面那一層金光閃閃,和書名很能呼應,也很漂亮呢!
PS3.書中附的金光語錄書籤,效果跟書封一樣,我很喜歡呢!不過,這樣就捨不得用它了!XD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-嘎逼盃-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